心灵的体验——情绪论(七)
2021-10-03 01:39:24
  • 0
  • 0
  • 0

第六章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一谈性格

 

情绪的千变万化使我们很难找到种对它进行概括性分类的方法, 我国古代人把情绪归纳成“喜感哀欲爱感惧”七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门出“情感”的三度说,即:激动——平静;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

他认为任何情绪都是由这三对元素复合而成的。

弗洛伊德的理论把情绪定为两维:即:生理满足——生理不满足;性满足——性不满足。

 

应该说由于分类方法不同使分类各具特色。综合前儿章阐述,可以说情绪有如下特点: (一)情绪总是表现为两极: (二)情绪的外部表现及神经反应总是由兴奋与抑制组合成的: (三) 情绪是县有强倾向性和无(弱)倾向性两种,而强倾向性中又分为爱与恨两极。根据这儿个特点义可把情绪按三维划分,即:强倾向——弱倾向;亲切——排斥;激活的信息量大——激活的信息量小。

如果董开人的个性差异,我们很容易找到一种情绪分类的方法, 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个人由于其生理素质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以及神经类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产生的情绪过程,会有极大的差异。因此,研究情绪必须研究性格。

曹日昌所偏《普通心理学》给性格下了很全面的定义:“客观事物不断地渗透到个体的生活经历之中,影响着个体的生理活动。这些客体的影响通过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在个体的反映机构里保存下来,固定下来,构成定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每个个体特有的行为方式....这些对现实稳固的志度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构成人的心理面貌的一个突出的方面,这就是性格。"(《普通心理学)第178页)

这个定义较扼要地阐述了性格的形成过程。为了本文的需要,有必要详细地阐述性格形成的详细过程。

我们先把人的一生分为七个年龄阶段:孕育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生命始于孕育期,即婴儿尚在母体之中,还没出世,但生命已经开始运动。母体中的婴儿在孕育中吸收看两种养科:食物和信息。食物供给肌体生长的需要,信息供给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的需要,二者均是构成生命的养料,缺一不可。没有食物,肌体既不能生存又不能生长。没有信息,神经系统就会退化,大脑就不能发育,胎儿只是寄生的一团肉。 胎儿通过母体汲取食物使肌体健全,因此母亲的生理素质和食物汲取情况都直按影响胎儿的身体素质:胎儿同时接收母体传导的信息以刺激神经系统的兴奋,促使神经系统和大脑细胞的生长发育,母体接收的信息量的多少和强弱都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素质。这种信息的传导甚至比食物的供给更为重要。我们往往把出生后先天智力出众者称为天才(从没有人把身体壮实的婴儿称为天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素质有很大影响,譬如,身体强健的人其承受外部信息刺激的能力比身体赢弱者强;又譬如,人的神经类型属于生理素质范畴,但它直接影响人的性格。人的神经类型分为胆汁型、多血质型、神经质型、粘液汁型等,这不同的神经类型直接影响性格的类别。准确地说,性格是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

人的身体发育健全先于心理发育健全,一般入在青年时代 20岁左右基本定型,而20岁的人在心理上还完全没有成熟,他正经历加快发育的阶段。由于这种差别,因而人的生理素质更多地依赖于胎儿期的先天营养程度和遗传基因,而人的心理素质则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的信息刺激。

人的性格之形成始于胎儿期(孕育期) .以下我们主要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分析性格的形成。

性格一方面表现为态度体系,另方面表现为行为方式。这种态度体系与行为方式是怎样形成的呢?

胎儿在母体中就开始接收信息,但这些信息大部分是种模糊信息,是一种母体内郎运动产生的信息,加上胎儿自身的神经系统尚不健全,因而不能形成完善的态度体系。进入婴儿阶段,他仍旧生活在父母襁褓中,接受最多的是父母传达的信息,于是形成最初的态度体系——恋母。

与胎儿期相比,婴儿期接收的信息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他已能通过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直楼从自然界和社会中接收信息,但自然界和社会发出的信息是无限扩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全部接收和贮存,因此,任何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是以“需要"为接收信息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性。婴儿的选择性是很窄的,因为他的需要很简单,只是一种极单统的本能需要: 如饥饿、寒冷、 网热、疼痛等发生时的需要。而这切都是母亲可以解决的,所以婴儿的态度体系主要表现为恋母。

到了少年期,他已能独立地在自然界和社会中自由行动,不论从生理上或是心理上他都有更复杂的需要,他接收的信息量又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其态度体系也有了更大的变化,但恋母的志度并没完全消除,因为他的需要还是要靠父母才能满足。只不过根据每个人应付外部世界的不同能力,在恋母的程度上不同而已,但恋母已经是也只能是态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进入青年期,身体发育已经健全,定型,已经有他独立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其“需要”已成为完整复杂的体系,其志度体系也基本形成,井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明显差异。每个青年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系统,这些系统构成意识中枢,起着评价、 选择、 处理信息的作用。从青年期以后,随着婚姻以及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经历,他的知识系统以及态度体系还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将不会是非常明显的了。

正如情绪总是通过表情动作来表现一样,高度体系总是通过行为方式来表现。行为方式既受与态度体系的支配,又受生理素质的制的。因此,即便是态度体系相同的人,在行为方式上也会有许多差异。意识指导行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人在接收到某个需要行动的信息时,总是通过意识中枢进行评价、选择,综合后向神经系统发出行动指令,而意识中枢已形成一种特殊的志度体系, 因雨这种行动指令就带有这种志度体系的特点。

这种由态度体系指导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经过多次重复后,就会形成神经联系,一旦某特定信息刺激出现,往往不经过意识中枢的评价指示,也会产生固定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习惯动作和行为。

但是,人的行为并不是意识中枢可以随意指示就能实现的,它要受生理素质的限制,即生理素质决定着人的行为能力。意识不能指挥身体作超乎行为能力的行为。比如,你想用手搬开一个干斤重的障碍物,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是,人的行为能力也是可以通过锻炼而逐步增强的。正如一个举重运动员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就可以举起超过体重两三倍的物体。

人的态度体系也是逐步形成的。

当你幼年时期,你对未知世界充满疑惑甚至恐惧,因此你的性格是十分软弱的。你接受信息的方式是既好奇又排斥,表达信息的方式往往是大哭大闹。家长如果为了约束你的哭闹,总是采取吓唬的方式,那么你的性格就会向封闭式内向型发展;如果家长善于引导和启发,你就可能喜欢了解新鲜事物并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你的性格就可能向开放式外向型发展。

到了青年时期,你已经具备独立生存的身体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你的环境和经历没有大的波折,你的性格可能是幼年性格的延续和定型;如果你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你的性格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当一个人到了老年期,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会大大下降,这也会影响态度体系,你对接收新的信息会变得封闭,你表达信息也趋于内向。所以,人到了老年,性格也将发生变化。

对性格进行分类,就象对情绪进行分类一样,存在着方法与角度问题。通常是按神经类型来进行分类,这实际上是按生理特点进行的分类。性格包括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而神经类型并不能完全决定这两个方面,于是又使我们感到分类的不完善。更重要的是,我们研究情绪心理学主要不是从人的生理特点,而是从人的心理特点上来进行的。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态度体系的形成,本质上是意识中枢的形成,这种形成是以对信息的接收为基础。每个人接收信息都是按相关性原则进行的,差别在于:知识结构(或意识结构)是开放的或是封闭的。这是区别性格的第一根轴线。再以行为方式来看,行为方式实际上是表达态度体系的方式,不管何种神经类型的人,在表达态度体系的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外向或内向的特点。因此,行为的外向或内向是区别性格的第二根轴线。综合这两个方面。我们如果把性格看着两维的坐标。即:开放——封闭;外向——内向。

这两根轴线把性格分为四个区间,每个区间离原点越远,性格的差异越大。这四个区间用文字表述为四种性格:开放式外向型、开放式内向型、封闭式外向型、封闭式内向型。

以下分别描述四种性格的特点:

开放式外向型。知识面广但系统性不强,信息需求量大但贮存期短。情绪外露,热情奔放。行为大胆,很少约束,但缺乏内省。

开放式内向型。知识面广且系统性强,信息需求量大但选择性强,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强,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不愿过多地表现自己。

封闭式外向型。知识面窄且系统性不强,对外部信息选择性强且很少贮存,情绪外露,易于冲动,行为粗放,爱随波運流。

封闭式内向型。知识面窄但系统性强,对外部信息选择挑别,对接收的信息能够贮存,情绪不外露。压抑、缺乏热情,行为拘瑾。

对性格的这种划分需要作几点说明:

一、性格还可以找到其它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井非是绝对完善的。

二、 人的性格将随着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变化而变化。

三、这四种性格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还有待进步探讨。

我们研究四种不同性格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的领导者、管理者在使用人员时能知人善任,也是为了使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寻找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